炎炎夏日,酷暑难耐
正是“六月黄”膏满黄肥的时节
为觅一丝清凉
萧山人的餐桌上
总少不了一盘冰镇后的“透骨鲜甜”
然而,追求这口极致“生猛”的消暑美味背后
却可能暗藏一位危险的“游走刺客”
“医生,我浑身疼得邪乎!这疼像长了腿,今天窜肩膀,明天扎胸口,过两天又跑到腿上,没个安生地方!”
在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诊室里,50岁的刘大姐(化名)一脸痛苦地向医生描述着她这持续了一个月的“游走性疼痛”。这种难以捉摸、位置不定的疼痛让她寝食难安,却又说不清具体缘由。医生立刻警觉起来,这种“游走痛”绝非寻常!
第一步:查体寻踪。胸部CT扫描结果很快揭示了异常:左下肺出现了明显的炎症阴影,更棘手的是,右侧胸腔已有积液(胸水)!这表明刘大姐的体内存在严重的感染或炎症反应。
第二步:深入探查。血常规检查结果指向了一个关键线索——嗜酸细胞异常显著升高!这通常是寄生虫感染或过敏性疾病的重要信号。
第三步:精准锁定。关键的肺吸虫IgG抗体检测报告显示:阳性!
折磨刘大姐的“真凶”终于浮出水面——肺吸虫病!
“您最近有没有吃过生的或者没煮熟的螃蟹、虾?比如醉蟹、腌蟹之类的?”这一问,瞬间点醒了刘大姐,“哎呀!天热的时候,我确实自己腌了一罐生蟹吃!想着消暑开胃,难道是因为这个?”所有的线索瞬间串联起来——那盘未经过高温烹煮的自制生腌蟹,正是将肺吸虫送入她体内的罪魁祸首!
在明确病因后,医生立即对刘大姐进行了规范的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由于发现和治疗相对及时,她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现已康复出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邬海燕表示:肺吸虫病若能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完全康复。
肺吸虫
潜伏在生腌美食中的“游走刺客”
邬海燕主任介绍,肺吸虫病是一种由名为“并殖吸虫”的寄生虫引起的疾病。这种狡猾的寄生虫尤其偏爱寄生于淡水蟹、虾、蝲蛄(包括小龙虾)等水产品体内。
当人们贪图生鲜,生食或半生食这些水产(如醉蟹、腌蟹、生呛蟹),或饮用被虫卵污染的生水,幼虫便趁机侵入人体。
这诡谲的寄生虫在人体内并非安分守己,而是四处“游走”作乱,导致症状复杂多变,极具迷惑性:
早期迷惑(感染后1-2周)
可能出现腹痛、腹泻、低热等症状,这与常见的肠胃炎极其相似,很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典型肆虐(感染后几周至数月)
随着虫体移行至肺部等脏器,会出现长期咳嗽,甚至咳出血丝痰,胸痛(常在深呼吸时加重)。最令人毛骨悚然的症状之一是皮肤下出现“会跑”的硬块或结节——这正是虫体在皮下组织移行留下的活动踪迹。
致命侵袭(严重时)
若虫体未能被清除,继续向身体深处“游走”,侵入大脑或肝脏等要害器官,则可能引发剧烈头痛、癫痫、视力障碍、甚至便血等严重后果,危及生命。
拒绝夏日贪生食
锁死美味安全线
生腌的独特风味,尤其是萧山人钟爱的生呛蟹、醉蟹、酱蟹,确实令人难以抗拒。
但健康无价,这些未经彻底加热的淡水水产制品,皆属肺吸虫感染的“高危食品”!
预防肺吸虫病,关键在于守住“舌尖上的防线”:
对“生腌”说不
所有来自淡水环境的虾、蟹、蝲蛄(小龙虾),必须彻底煮熟后方可食用!切记:酒浸(醉制)、盐腌、酱油浸泡、醋渍等传统“生腌”方法,都无法有效、可靠地杀死肺吸虫的幼虫(囊蚴)。别让追求“生猛”变成健康隐患。
高温灭虫是王道
烹饪时务必100℃以上持续煮沸至少5分钟,让寄生虫无处遁形。
野外水源非甘露
切勿直接饮用看似清澈的溪水、河水、湖水等野外水源。户外活动时,水源必须烧开沸腾(持续至少1分钟),待其冷却后再饮用,彻底杀灭可能存在的虫卵。
提高警惕,定期筛查
对于有生食或半生食溪蟹、小龙虾传统的地区居民,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定期进行相关体检筛查(如嗜酸粒细胞计数、肺吸虫抗体检测等),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医生提醒:夏日追求清凉本无过,但若以健康为代价则得不偿失。一旦出现长期咳嗽、胸痛、痰中带血、皮肤下游走性包块或疼痛,尤其近期食用过生蟹、生虾或生水,务必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生食史!
来源: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
鼎盛配资-鼎盛配资官网-网上配资炒股平台-配资股票投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