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565
“今天是我们向一凯父母表达悲伤心情的时间。”
2025年8月13日晚,得知在大理苍山走失的8岁自闭症孩子王一凯不幸去世的消息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邹小兵通过“大米和小米”,带给了一凯爸妈关心。
邹小兵表示,“向一凯爸爸妈妈表示悲伤和哀悼,希望他们慢慢平复心情、重新振作(虽然过程不易)。”
同时他也表态,如果需要帮助,他相信社会、企业和我们个人都愿意伸出援手。
当天,邹小兵分享了很多与自闭症孩子走失相关的话题:为什么自闭症孩子容易走失、如何预防、走失了怎么办等。
邹小兵在最后表示:
“希望大家在此事件过后,重视自闭症孩子的走失问题。也希望国家、有关部门也从家长和专业人员等角度加以重视,防止事件再次发生。”
整理 | Zoey
编辑 | Jarvis
希望社会力量继续帮助一凯爸妈
“我知道这样一个事件发生后,家长一定遭受巨大创伤。”在8月13日晚上的分享中,邹小兵首先表达了对一凯爸妈的关心。
“从心理学角度,会有震惊、麻木、强烈自责、强烈悲伤,甚至拒绝承认事实,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表现。”
邹小兵说,事实已经发生,希望一凯爸妈能够慢慢振作。
“我们希望家庭这时聚在一起,互相拥抱关爱,与可以一起慢慢回忆孩子的美好时光。”他呼吁相关社会力量,能够在家长需要时提供帮助,“包括陪伴、共同帮助料理后面事情等”,让家长慢慢摆脱痛苦。
他也建议有专业人员,像地震或灾难事件后,给家庭提供支持帮助,尤其家庭需要时,让家庭慢慢走出艰苦痛苦过程。
邹小兵说,这个过程肯定会非常的不容易。他在向一凯爸妈表示悲伤和哀悼的同时,也提醒他们有需要的时候一定要求助。“如果需要帮助,我相信社会、企业和我们个人都愿伸出援手”。
自闭症孩子易走失跟特质有关
邹小兵重点分享了自闭症孩子为什么容易走失的问题。他说,自闭症孩子的走失问题,是全球自闭症领域公认的普遍现象。
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安危意识,对亲情关联下的安全感知不足,比如不清楚“妈妈是否在身边”与自身安全的关系,也无法认知外界环境中潜藏的风险,因此走失现象频发。
在他日常临床接触的病例中,许多自闭症孩子的家长都提到,孩子有过多次走失经历,次数从一两次到五六次甚至七八次不等。
多数孩子最终能被找回或自行返回,但也有部分孩子因走失酿成悲剧,比如出现溺亡案例。
美国的相关数据也显示,自闭症孩子走失情况同样常见。为此,美国费城一位专门研究社会环境对自闭症孩子影响的专家,通过收集大量数据推动相关立法,针对自闭症儿童走失问题建立了一系列保护机制。
邹小兵说,自闭症孩子易走失,核心源于其自身特征:社交能力的不足,使得他们对安危、亲疏的判断存在明显缺陷。
此外,部分孩子存在语言表达障碍。要么无语言能力,要么表达不清,即便遭遇危险也不会大声呼救,他人呼唤时也难以回应“我在这里”。
因此,他建议,无论是专业领域、家长自身还是相关机构,都需对这一现象给予高度关注。
防走失需多方面发力
邹小兵接着分享了如何预防自闭症孩子走失的一些方法:
首先,对于低龄儿童,无论是否为自闭症,父母及学校相关部门的看管责任都是首要的。
但自闭症孩子的走失风险不局限于低龄,即便六七八岁、十几岁甚至二十岁,仍有可能发生走失。
有数据显示,美国加州的流浪汉中,部分不知家在何处的人实为自闭症群体。
他说,预防走失需多方面发力:
一是强化看管责任;二是在家庭干预中,除改善社交缺陷、语言障碍、行为及情绪问题外,重点训练孩子的自主回归能力。
邹小兵在门诊中常建议家长,通过带孩子在楼下活动,逐步引导其认知“回家”的概念。
比如从学习独立乘坐公交车开始:初期由家长全程陪同,随后过渡到“孩子前门上车,家长后门跟随”,最终达到孩子独立乘车、家长在车后看护的程度,循序渐进培养其自主往返能力。
他说,在广州,不少自闭症孩子经过训练,除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外,已能独立在小区及周边街区出入并自主回家。
但由于个体差异,部分孩子可能难以掌握这些能力,此时需借助防护设备辅助,如佩戴定位手表、携带写有家庭联系方式的标识牌,或使用脚部定位装置等。
邹小兵也提醒家长,自闭症孩子走失后溺水风险较高,而多数自闭症孩子可通过学习游泳降低此类风险,这一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他还呼吁社会层面提供更多的支持。若公众在街头发现神情、行为异常的孩子,应及时报警或联系救助机构,也可主动上前询问、看护或提供帮助,形成综合治理的合力。
最后,邹小兵再次强调,父母的监护责任与孩子自主回家能力的培养是核心。
曾有门诊案例:在与家长沟通时,孩子突然走失,科室全员在医院周边搜寻三四个小时无果,最终孩子竟自行返回了十余里甚至二十里外的家中。
虽其认路能力较强,但此类情况仍凸显了提前采取多重防护措施的必要性,包括通过游泳训练预防意外等。
孩子的安全意识需持续培养
除了具体的防走失措施,和锻炼游泳、自主回家等关键技能之外,邹小兵也建议家长在自闭症干预课程中,针对安全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
“除了宏观原则,还有具体的实施方法。这些方法基于社会学习理论,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演练、录像回放等形式。”
他说,比如针对孩子爬阳台、爬楼梯的行为,或过马路不注意来车的情况,仅靠讲道理难以让他们理解危险,必须通过具体场景设置、角色扮演、社交故事等方式干预。
他以孩子喜欢拍阳台为例:
若孩子喜欢爬阳台,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他看着自己心爱的玩具从阳台掉落,再一起到楼下观察玩具摔落的结果。通过这种 “小损失”,帮助他直观认识高空坠落的风险。
邹小兵表示,许多孩子通过这类训练能有效提升安全意识。因此,家长在关注孩子的语言、社交、学业能力之外,还需专门针对安全问题开展专项训练:比如孩子因摸热汤被轻微烫伤后,借此明确告知他远离火源的重要性。
这种可控的小伤害”能帮助孩子规避更大的意外风险,可将其纳入常规训练内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content@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
鼎盛配资-鼎盛配资官网-网上配资炒股平台-配资股票投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