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炎热的三伏天,去山洞里吹吹“天然冷气”,简直再舒服不过了。
位于铜鉴湖畔的风水洞、灵山洞就是这样的避暑胜地。今年春天,成片的花海让铜鉴湖成为杭州的热门打卡地,现在,大家不妨去这里纳个凉,同时感受一下这片山水之地的夏日气象,以及千年流转的人文历史。
历史上的铜鉴湖被称为西湖的“姊妹湖”,它所在的湖埠里是杭州南部一处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的区域,同时也是南宋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苏轼、白居易、朱熹等文人墨客都曾到访并留下诗篇。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钱塘江泥沙淤塞、围湖造田等原因,铜鉴湖逐渐消失匿迹。2019年,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工程正式开工;2021年底,主湖区项目全面完成,通过沿钱塘江泵站对铜鉴湖区进行生态蓄水,古人笔下“红树青林,一川如画”的场景再度呈现在大家眼前。
白居易、苏轼都来这里打卡
风水洞,又名恩德洞,入口就在如今的铜鉴湖西侧,灵山风景区游客中心旁,从6号线终点站双浦过来大概4公里的样子。
恩德洞这个名字来自风水洞旁边的恩德寺,也叫慈严院,是古时香火很盛的一座寺庙。《淳祐临安志》卷九载:风水洞一名恩德洞。《祥符经》云:(距)钱塘县旧治五十里,在杨村慈严院。洞极大,流水不竭。顶上又有一洞,过立夏,清风即自内出,立秋则止,故名风水洞。
风水洞地貌独特,景致清幽宜人,早在唐代就已负盛名,至宋代进入旅游鼎盛时期,曾吸引历代文人墨客到访游览,并留下诗篇以及摩崖石刻。杭州历史上最出名的两位“市长”——白居易和苏轼都曾来过风水洞。
相传,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的第二年秋天,与友人一同来到恩德洞游玩,一路的风景让他感到惬意无比,遂赋诗一首:“云水埋藏恩德洞,簪裾束缚使君身。暂来不宿归州去,应被山呼作俗人。”这次旅行,白居易来去匆忙,没有住一晚便回去了,他感到非常遗憾,自嘲“俗人”,写下诗句留念。
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曾多次来到风水洞,写过多首提及风水洞的诗词。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8月,苏轼游览风水洞后,被风水洞的美景所感染,意兴勃发,写下了《临江仙·风水洞作》,以“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两句形容这里的秀美景色和清凉舒适。
风水洞全长1200余米,面积达9200平方米,其高达116米的“九天飞龙”石壁被专家称为“天下第一九龙壁”。洞内游览路线曲折有致,上下落差显著,沿途可观赏到“盘古裂谷”“云坝瀑帘”等40余组景观。
杭州地区被发现留存至今的摩崖题刻,最早为唐代,其中数量最多的就在风水洞,共有七处唐人题刻,比灵隐飞来峰还多两处。这里现存的摩崖题刻从唐代至清代,尚能识读的共28处,主要集中在风水洞入口及云泉山东南坡半山腰,其中一处苏轼的题名“苏轼子瞻”尤为珍贵。
风水洞“苏轼子瞻”题刻(最右)
要提醒大家的是,风水洞目前只接受团队预约参观,不接散客。另外因为地势的原因,雨季洞穴可能会淹水,不对外开放。今年梅雨季,6月中旬的时候,洞口的水就漫过了入口桥面,无法通行。
夏日18℃的天然空调房
想要体验探洞乐趣或是夏日寻清凉,还可以去风水洞西边山上的灵山洞和仙桥洞,可以在灵山景区游客中心购票坐景区接驳小车前往。
灵山洞又名灵山幻境,是一个罕见的竖井式双层石灰岩溶洞,洞内自然通风,冬暖夏凉,气温常年维持在18℃左右,好似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房。因为下雨,我去的时候游客不多,进到洞内就能感觉到一股潮湿的冷气扑面而来,在洞里披件薄外套都不热。
灵山洞和风水洞同为喀斯特岩溶洞地貌景观,有时会被人混淆。古时候灵山洞叫潘家洞,名气不及风水洞,但在湖埠里一带流传着一句话:“逃难自有潘家洞”,说的是遇到兵荒马乱时期,人们可以去山上潘家洞避难。因为它入洞的洞口狭小,不易被发现,洞内厅却特别大,可供上千人暂时生活。
灵山洞在时间中被荒草和浮土所遮掩,直到20世纪80年代村民放羊偶然发现了一个溶洞——就这样,湮没多年又重见天日。灵山洞主洞厅高达100余米,另有小洞室100多个,分为上下两个大洞体、四层洞厅,洞道全长约400米。超4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参差错落地布满了石笋、石幔、钟乳,其中,居下洞中央的“天柱峰”大石笋,高24.5米,气势恢宏,是浙江已发现溶洞中的大石笋之冠,也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进灵山洞要做好爬梯的准备,开始还是比较平坦的,最后接近出口的地方有一段长长的台阶,要小心不要滑倒或是磕碰。不过,站在上面的视野还是不错的,可以俯瞰整个洞室,溶洞奇观尽收眼底。
“朱熹与杭州”的珍贵物证
铜鉴湖畔还藏着一处珍贵的历史遗迹,朱熹昙山题刻。
从风水洞出来,沿着灵山线往东走到昙山公园里,这座海拔不过百米的小山就是历史上曾经赫赫有名的昙山。传说山上有掌管天下万物的东岳大帝的行宫,上山祈福的善男信女一年四季络绎不绝。古时有不少文人雅士或在此寓居耕读,或题刻于崖上。据记载,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就曾在昙山留下两处题刻。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9月,朱熹被召入临安,在富阳舍舟登岸,由陆路赴临安,并在昙山游览了郑涛(次山)的园林,然后在一方棋枰石上题下“颓然见兹山,一一皆天作。信手铭岩墙,所愿君勿凿”的诗句。
昙山公园
朱熹奉诏为皇帝讲课,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希望执政者推己及人“行仁政”,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滥用。但是仅仅在朝46天,朱熹就被宋宁宗免去了职务。
同年闰十月,朱熹被罢黜返回福建老家时再次经过昙山,留下第二处题刻,内容为:“绍熙甲闰十月癸未,朱仲晦父南归,重游郑君次山园亭。周览岩壑之胜,裴回久之。林择之、余方叔、朱耀卿、吴定之、赵诚父、王伯纪、陈秀彦、李良仲、喻可中俱来。”
第一处题刻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第二处题刻尚在,被列入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朱熹与杭州”珍贵的实物资料。
昙山题刻的位置不太好找,山脚下有一组人物雕塑,上山入口就在那旁边,可以定位“铜鉴湖都市田野露营地”,离得比较近。拨开高高的杂草走近雕塑,人物群像呈现的是朱熹题诗的场景,身后的石壁上还复刻了朱熹第一次在昙山留下的那首“颓然见兹山”的题诗。
可能是走的人不多,上山的台阶上都是杂草落叶。穿过茂密的草木、嶙峋的太湖石,抵达半山腰,眼前出现一座四角弈棋亭,题刻真迹就在旁边的石壁上,被一个玻璃架保护了起来。整块题刻为横长方形,高0.36米、宽1.47米、正楷、16列4行,共60余字。
昙山题刻,可见“朱仲晦”字样
朱熹一辈子的仕途可谓坎坷,总共加起来做官不到9年,这最后一次也是最极致的一次,一来一回在昙山上留下的两处题刻见证了这段短暂时间内发生的人生起伏。
曾是西湖莼菜的原产地
“西湖莼菜羹”是一道杭州的传统名菜,与西湖龙井、西湖藕粉齐名。西湖莼菜主要的原产地,曾经就在铜鉴湖。
历史上的铜鉴湖水质清澈,生态环境优美。清代的《定乡小识》里说:“湖水清澈,产鱼极肥,红树青林,一川如画。”湖中及周边地区还盛产“二宝”,一是各种野生鱼类,另一个就是著名的西湖莼菜。这里生长环境适宜,产出的莼菜芽头粗壮,胶质肥厚。
清代的《钱塘志》里有写道:“杭州盛行莼菜,西湖所产无多,皆由周边乡镇贩往。”近代《中国特产志》介绍:“西湖莼菜,以湘湖、上泗为正宗。”而上泗莼菜又以铜鉴湖为多。古时杭州产莼菜之地有西湖、湘湖和铜鉴湖,而且以铜鉴湖最为有名;到了近现代,几乎只剩下铜鉴湖还在生产莼菜。据说20世纪90年代巅峰时,铜鉴湖村等周边几个村的莼菜田一共超过2000亩,莼菜企业众多,不光供应本土市场,还远销日本、韩国等地。
随着铜鉴湖的开发等因素影响,近些年,双浦的莼菜生产基地慢慢缩减,曾经的莼菜之乡已很难再找到莼菜的踪迹,莼菜的主要产地转向了建德等地。
如今的铜鉴湖南岸还保留了一个“莼乡寻味”的角落,在最大的那座跨湖桥以东的位置,盖着茅草屋顶的“采莼亭”和“观莼亭”犹如一对恋人南北守望,遥相歌唱;水中抽象的雕塑模拟出以前的人们撑竿划行、卧舟采莼的场景。我问了问巡逻路过的执勤大哥,这里还有莼菜吗?他回答:早就没有了。
沧海桑田,时光流转,“复活”后的铜鉴湖,是杭州人赏花、露营、骑行……各种休闲运动和旅游观光活动的目的地,每一季都有不同的花海盛开,丰富的植被和珍稀鸟类在这里生长繁衍,描绘崭新的湖山画卷。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方玉倩
摄影 陈中秋
编辑 陈筱妍
审核 罗祎 林琳
BREAK AWAY
鼎盛配资-鼎盛配资官网-网上配资炒股平台-配资股票投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